人民网北京7月27日电(记者尹星云)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从景山俯瞰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从景山向北俯瞰北京中轴线。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12 年申遗过程中,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包括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等方面。”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介绍,在疏解、修缮、环境整治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逐步复原和生动再现,中轴线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褚建好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成果。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标志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未来,我们将持续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成功做法,借鉴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落实好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