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十二载,北京中轴线的守望与新生

来源:土饭碗

  这个夏天,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无疑是这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在新时代的又一页辉煌篇章。它作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持续塑造并引领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未来走向。

  对于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轴线,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脉络。随着喜讯传开,这条轴线以其独有的风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申遗十二载,北京中轴线的守望与新生

游客在正阳门南的前门大街参观游览。

  “生活在钟鼓楼脚下感觉非常的幸福。真美!”范来友,这位土生土长在鼓楼脚下的居民说。这些年,他见证了政府对北京城古老建筑的重视与投入,钟鼓楼周边的街巷与院落焕然一新,公共空间宽敞,居民生活惬意。

  范来友还自发组成钟楼湾夜巡队,守护古建筑安全。他表示,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古老建筑,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申遗十二载,北京中轴线的守望与新生

市民在钟鼓楼广场游玩。

  “中轴线申遗不仅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身边的大事。”天桥地区的居民王玉华认为,这些年,身边的环境在悄然变化,御道成为居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绿化带鲜花盛开,吸引居民聚集交流,一派老北京的市井风情。

  在地安门内大街的赵嫣家中,中轴线申遗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胡同环境品质提升,生活配套设施完善,许多老人选择搬回胡同。赵嫣的孩子也加入了“中轴线上的小小讲解员”项目,用童言童语讲述中轴文化。

  钟鼓楼,这座中轴线上最高的古代建筑,常引来游客“打卡”。因鼓楼高耸,手机难以捕捉全景,于是,帮游客与鼓楼合影成了导游的一项重要服务。

  “其实,我对北京最初的印象就源自鼓楼。”导游周文凯回忆到,一首赵雷的《鼓楼》让他对这座城市充满遐想。这份憧憬最终化作了他毕业后毅然选择北京的决心。“钟鼓楼在我的旅行团里,是必去之地。作为中轴线北端的起点,它的历史意义无可替代。站在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北京的魅力。”

申遗十二载,北京中轴线的守望与新生

钟鼓楼旁边的商铺吸引着过往的游客。

  宛红洁,牛街聚宝源后海店店长,她的故事也从钟鼓楼开始。“很多游客都被我们店的独特位置和美景吸引。”她认为,中轴线及其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为商家带来了丰富的客源。”

  同样在中轴线上经营多年的,还有谦祥益丝绸老店的经理刘奇。这家拥有近200年历史的老字号,见证了中轴线的变迁。“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

  “我在北京生活了半个世纪,对这条中轴线有着深厚的感情。”站在万宁桥边上的胡同里,“老北京”张炜说道。多年前,他加入到保护中轴线的行列中,成为白米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他与同伴们一起巡逻,宣传北京文化,组织居民们一起清理胡同,保持着社区的环境卫生。

申遗十二载,北京中轴线的守望与新生

北京万宁桥。

  同样在白米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陈月红也有满满的感慨。“随着申遗工作的深入,我们的社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组织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让居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志愿者们引导游客有序、安全、文明地打卡,为中轴线周边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

  提及中轴线的保护与修缮,就不能不提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段文志。他负责市管城市道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

  “2020年至2023年,我参与了万宁桥的保护修缮工作。这座建成700多年的古桥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能够完成对它的修缮保护,我感到无比荣幸。”他自豪地说。在修缮过程中,段文志和他的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桥梁进行精准记录,并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终确定了最优的修缮方案。如今,焕然一新的万宁桥,成为了中轴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志愿服务,到社区工作,再到专业修缮,所有的努力都汇聚成保护北京中轴线的强大力量。他们的共同守护,让这条古老的轴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条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轴线更加璀璨夺目。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文图: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