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身份证”要来了?近期,公安部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反馈意见。该文件提出了“网号”与“网证”的概念,旨在构建安全便捷的网络身份识别体系。
网号,作为与个人身份信息绑定的网络符号,由字母与数字构成,设计上避免直接显露个人明文信息。而网证则是包含网号及加密处理的个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认证工具。
根据征求意见稿,所有合法持有身份证件的成年人可自主申请网号与网证。针对未成年人,14岁以下需在父母或监护人同意并代理下申领,14至18岁则需在监护人监督下完成申请。
实施网号网证统一签发的初衷,在于通过国家建立的网络身份认证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身份的真实登记与核验,既便利民众,又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推动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实施。
文件鼓励互联网平台自愿接入此公共服务,支持用户利用网号网证进行身份验证,减轻因“实名制”要求而导致的个人信息过度采集问题,同时要求平台在用户使用网号网证验证后,原则上不再额外收集明文身份信息,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用户同意。
此外,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则”,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限制在提供网号网证服务的最小范围内,并赋予用户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及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对于身份核验结果,也遵循最小化提供原则,严格依法处理。
这一举措有望显著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对抗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早年间,网络实名制已初步提及,但实践中常依赖手机号认证,伴随而来的是电信诈骗等问题。现今,伴随多部相关法律的出台及技术进步,推出统一的“网号网证”体系,相当于为网民配备了网络身份证,强化了信息保护,便于对电信诈骗分子进行跨平台追踪与封禁。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还特别关注了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下的权益保护,对他们的网号网证申请和使用制定了专门规则,强调监管与提供健康网络内容的重要性。